:::

中醫觀點【中藥,怎麼吃?】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twitter  

作者 / 陳文君

出處 / 僧伽醫護 第16期

出刊 / 2001/10/05

 

中藥如何服用對於治療疾病或保養身體都有很大的影響,

因此「藥」多注意

 

中藥可以說是中國人生活的一部份,就算你沒吃過常聽到的「四物湯」、「十全大補丸」,也一定嘗過薑、椒、紅棗、枸杞等的味道,這些都是中藥的一部分。在中國醫藥理論中,應用天然動植礦物及其加工品,用來預防或治療疾病的物品,就稱為「中藥」。中藥就是古人所稱的「本草」,在提煉、精製以前,則稱為「中藥材」。中藥並不像西藥一樣,只要醫師開藥之後,回家隨便用開水服用就行了。想要中藥用得好,除了找一位可靠的中醫師,中藥如何服用,對於治療疾病或保養身體,都有很大的影響。

 

煎煮中藥這樣做

中藥的劑型(即「種類」)很多,在『內經』一書中就記載著:湯、丸、散、膏、酒、丹等種類。經過幾千年來不斷發展,還開發出片劑、針劑、糖漿劑、浸膏、膠囊劑、氣霧劑、橡皮膏等,近幾十年來,更有所謂「科學中藥」的出現,是運用現代科學儀器和技術,將中藥材裡的有效成分抽出,製作成粉劑,方便分裝及服用。雖然中藥有這麼多種類型,一般人對中藥的印象,還是停留在一個小瓦罐上面。的確。即使科技已近如此進步,湯劑還是許多人信賴並使用的中藥類型。我們常聽到長輩到中藥店去「抓藥」,拿回依著中醫師藥方開的一包藥材,自己回家「煎藥」。煎藥時,並不是把藥包丟到鍋子裡家水煮開就可以了。首先,煎煮中藥的容器就需要經過選擇。古人認為「銀為上,磁者次之」,就是說煎藥以銀器最好,磁器也可以。

 

一般來說,我們只要選擇品質穩定,不容易起化學變化的鍋子材料就行了。例如砂罐、陶鍋、不鏽鋼鍋等都可以,而鋁鍋、鐵鍋則應避免,因為酸性的中藥如:烏梅、山渣等,會和鋁、鐵起反應,產生其他的物質,影響中藥的功效。煎藥時該加什麼水、怎麼加水,這也是一門學問呢!古人對水的要求,就像煎茶時一樣。但是,只要水質純淨,使用自來水即可。藥材先放入鍋中,然後是中醫師提示加水數碗不等,碗以一般飯碗即可。要注意的事,使用的鍋子大小必須合宜,加入的水最好能蓋過藥材。頭煎(第一次煎煮)加水煮沸後,還要繼續煎10到20分鐘左右;二煎、三煎(第二、三次煎煮)時,為了使藥味逸出,煎煮的時間可能就要久一點。不過,不同的藥材還是有不同的煎煮方法,在拿藥時不要怕麻煩,一並向醫師詢問清楚,如此一來,才能使藥力能夠一致。煎藥時不宜加蓋,或是蓋子不要緊閉。但為了使某些藥物如:人蔘、鹿茸的有效成分充分煎出,或是避免一些藥材的揮發性成分逸出(如薄荷、蘇葉等),則需要加蓋。此外,含有揮發性成分的藥材,還要注意「後下」,就是在藥材煎好前5分鐘左右再放入,這樣可以確保藥效。

 

服用中藥,「藥」多注意

中藥的服用方式也會影響到療效。一般依照醫師指示,在飯前或飯後服用。宜飯前服用的種類包括:驅蟲藥、瀉下藥(瀉藥)、滋補藥,在飯後服用的種類則有:健胃藥或容易刺激腸胃的中藥。但不論飯前或飯後,都應相距一小時左右,避免吃完藥馬上吃飯、或吃完飯馬上服藥。此外,治療經痛的藥物在行經前幾天服用,安眠藥、治療風邪(傷風感冒)的解表藥,則宜在夜間入寢前服用。服用時,溫服比較不刺激身體,有利藥物吸收。大部分湯劑宜溫服,也就是說,湯劑煎好後放溫時服用最好。有些湯劑適合熱服,如解表藥、治寒濕痺症藥。少數情形則需冷服,如服藥時會嘔吐的患者,可以將湯劑放冷再服用,減少嘔吐的情況發生。

 

孩童與病人怎麼服藥

中藥的味道較濃,份量也比較多,對孩童來說不僅不易服用,還常常容易引發嘔吐狀況。碰到不易餵食的時候,您該怎麼做呢?如果是大一點的孩子,可以用誘導的方式,對他講道理,一次兩次讓孩子慢慢適應。不要強力脅迫孩子服食,以免造成反效果。另外,為了避免服食中藥後口裡留下苦味,可以先準備一些甘草糖在旁邊,服完藥立刻給孩子含一塊。甘草糖中藥店有售,中醫院也有提供,買藥、看病時可以預先告知,就可以索取備用。如果是幼兒或嬰兒,則須稍微費心一些。例如:把中藥份量濃縮,加入紅糖或冰糖,分次少量慢慢餵食。

 

如果是丸劑或片劑,則可以先壓碎,加入一口開水調成藥漿,同樣以紅糖或冰糖調味後餵食。有的孩子比較敏感,容易嘔吐,這時安撫他的情緒就特別重要。選擇孩子吃完東西一個小時以後再來餵食,可以減少嘔吐的情況。餵食前不要讓他看到,準備好甘草糖,迅速餵下。如果孩子出現反抗的情緒,先暫停一下,等孩子比較安定以後再餵食。只要養成服用中藥的規律性,孩子就能慢慢接受。如果病人服藥出現嘔吐的情形,可以預先嚼幾片陳皮,或先含一片生薑,陳皮、生薑都有很好的止吐效果,服藥前先含一片,可別吞進肚子裡。前面提過中藥最適合溫服,但有些病人無法適應藥味,這時不妨折衷一下,以冷服亦可。準備一些衛生紙、毛巾在身邊,行動不便者可圍上圍兜或毛巾,方便擦拭溢出的中藥。老人不方便餵食丸劑、片劑,不妨參考孩童餵食方式,一樣適合老人採用。

 

加糖會影響藥效

剛剛提到加糖的部分,這是為了使病人容易接受中藥而變通的方式。對一般人來說,由於中藥的味道也是療效的一部份,所以不應任意加入糖等調味料。就中藥的味道而言,辛味藥有發散、行氣等作用;甘味藥有補益、緩急等作用;酸味藥有收斂、固澀等作用;苦味藥有清熱、瀉下等作用;鹹味藥有通便、散結等作用。酸、苦、甘、辛、鹹,稱為中藥的「五味」,功效不同,所主身體各部位也不同。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鹹入腎;如果在藥裡添加糖,破壞了中藥本身的味道,就會影響中藥療效。怎麼吃中藥,的確「藥」多注意哦!

 

◉ 觀看更多專欄文章>https://www.sangha.tw/Download.aspx?tid=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