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法住法師
出處 / 僧伽醫護 第62期
出刊 / 2010/06/05
從一件改良式僧服開始,
如同「千處祈求千處現」的觀世音菩薩,
全省的菩提子法師動了起來
當珍珠終於成串時,反映出來的是釋姓弟子的一種覺醒。
「金刀剃盡娘生髮,捨棄塵勞不淨身」的莊嚴時刻,你我走上了成就聖道的不歸路。
切斷了多少情的牽絆,捨棄萬里紅塵中的多少誘惑,這一刻的心情是——獨行,不必相送!
好像自己是多勇猛的戰士,以這一領袈裟向煩惱魔挑戰,以為它是一種保證,一種「了生脫死「的保證;一種「出淤泥而不染」的保證。
當面對境界時,廣欽老和尚的開示浮上心頭:「只要起煩惱就是自己的錯」,於是,千錯萬錯都是自己的錯,屢戰屢敗,又不得不屢敗屢戰,期許自己在挫折中堅強起來,承擔起「只要起煩惱就是自己的錯」這句座右銘。當聽到某位長老開示:「不要處罰自己」時,不禁心有戚戚焉,老人家多麼了解一個心性贏弱的凡夫的修行困境。
「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錯』」罷!罷!罷!做個自了漢吧!於是水邊、林下、陋巷、街坊成了最後的選擇。珍珠也就因此灑落一地。
每一顆珍珠都是它那個僻靜角落,默默地散發著神聖的光芒——或是隨緣度眾,或是精進用功——然而所發揮的功能畢竟有限,因為僻靜的角落,視野是狹隘的,成就聖道必須福慧雙修,未成佛道要先結人緣,我們雖不願「大象掛瓔珞」,但也不願「羅漢托空鉢」。不是嗎?
「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為償累劫願,浩蕩赴前程」走出自己的那個僻靜的菩提子法師,必然內心有著「為償累劫願,浩蕩赴前程」的悲願驅策吧!他們願意成為菩提團隊的一分子,願意隨著團隊運作,願意成為「千手千眼」的一隻手、一隻眼,來圓滿「千手千眼」的利生功能,自然是一種「沉寂中的覺醒」——了悟「在利他的當下完成自利」的菩薩行精髓。
另一層覺醒是——佛門縱有豐富的資源,但都是「放眼天下」的利濟全球,甚少「往內看」重視僧眾的「孤貧」。某位老弱比丘尼成為社會局補助對象時,佛門中的諸多慈善團體終於也有團體「一視同仁」的去長期關懷,固然很感恩這份「平等心」,可是還有更多不符合社會局補助條件的法師,更多「不食嗟來食」的僧人,總是默默承受諸多困境,當我們看多了、聽多了,我們警覺到唯有團結起來守望相助,不甘因被社會遺忘, 被佛門遺忘而自甘承認為「弱勢族群」。
改良僧服安慰病僧心
團結就是力量。某位菩提子法師會做僧服,以前,她也做僧服與人結緣,加入菩提團隊,視野寬廣了,才知道被安置在一般安養院的病僧由於穿脫不便,連穿件僧服維持僧相都不可得。悲心特切的她,很快的做了三套方便穿脫的「改良僧服」,這三套僧服也很快的發揮了作用。
另一位比丘尼法師已臥床近十年,俗眷費盡家財來醫治她,但這三、四年已無力再醫治,只好送到一般安養院安置。長期臥床,四肢已攣縮、僵硬,跟她說話她也沒反應了。當我們拿著「改良僧服」為她穿上前,末學以一分虔誠的心在她的耳邊大聲地告訴她:「師父,您是出家人,我們現在要為您穿上出家人的衣服,穿起來會很莊嚴喔!」此時,她的嘴唇竟然抿了一下。「她笑了!」常來探視她,與她說話的妹妹(也是菩提子法師)驚喜地說。一位臥病十年,看似已無知覺的病僧,得知有人要為她穿上代表出家人身分的僧服時,她笑了,她孤寂無助的心已完全無法表達,但她還記得她是一個出家人!
這是一件小事嗎?有沒有穿僧服不重要嗎?色身衰敗了,就無所謂能不能維持僧相了嗎?如果是這樣,可敬的比丘尼法師為什麼要奮力的笑給我們看?設計一件改良僧服為長年臥床的僧人維持莊嚴僧相,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嗎?
當我們四肢伶俐時,我們有無數套僧服可替換。有短掛,有中掛,有長衫,還有夏天的,冬天的。我們會想得到有一天只穿一件衛生衣,終日無助地望著天花板嗎?當我們在三師七證前納受戒體時,這一件僧服,能讓我們穿到最後一口氣嗎?
誠如做僧服得菩提子法師語重心長地說:「有福報的人才能穿這件僧服到娑婆緣盡!「從現在開始做改良式僧服成為她的志業。
諸位菩提子法師,這是一條不悔的菩提路。這位會做僧服的菩提子法師,從來沒想到一件僧服能如此的安慰一位病僧的心。功德的成就不一定是做了多麼轟轟烈烈的大事,所謂「渴時一滴如甘露」,及時與切要,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關懷罹癌病僧
對另一位菩提子法師來說,這個新年很艱辛。年前檢查出癌細胞已蔓延,住後的療程將是漫長考驗。當我們去醫院探視時,平日用功儲蓄資糧的法師,表情安詳,沒有憂苦,坦然接受現前的業力。
道友們以禮拜「慈悲三昧水懺」來為她消災超冤業。雖然團隊成立未久,菩提子法師彼此還不甚相熟,但那一份「互相關懷」的眞心卻表露無遺,給病難的道友最大的精神支柱。
各地區的小組長都眞正在用心維護這個團隊的團結,小組聯誼會的聯繫協調,各種活動資訊的布達,道友間的關懷,財力和時間的付出都不在話下,這樣的發心,都是在為這個剛起步的團隊邁向「團結互助」這個目標而努力。大部分的菩提子法師自在無拘慣了,各有各的見地,小組長就得費盡心思引導與融合,不可謂不辛苦,然而他們並沒有萌生退心,只是藉著「小組長聯誼」時,聽取他人的寶貴經驗來相互增長,彼此鼓勵,期望同心協力地推動團隊的成長。每位小組長的發言,都不是為自己,全心的只為推動僧伽的「團結互助」這個理念而用心,眞正的是「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菩薩心腸。
慈航已啟動,從一件改良式僧服開始,如同「千處祈求千處現」的觀世音菩薩,全省的菩提子法師已動了起來,開始尋聲關懷,滿菩提願。
◉ 觀看更多專欄文章>https://www.sangha.tw/Download.aspx?tid=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