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學與醫學-未來僧伽醫療之展望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twitter  

今年是國際關懷老人年,老年人口之問題一再為社會各界所廣泛討論,而佛教界也正面臨人口老化之現象,此亦為僧伽醫療上的一大問題。

僧伽是社會的一部份,在談論僧伽的問題之前,必須先對台灣未來社會的發展有初步的了解。隨著經濟的進步,台灣正走向己開發國家之列,因此未來社會嚴重老化的問題也逐漸呈現,如同日本及其它歐美國家,都必須面臨高齡化社會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整個社會結構未來會走向類似倒三角形的 現象--出生人口越來越少,但老年人口卻越來越多,所以對於未來整個社會的福利結構,只要是有先見之明者,應該都會朝這個方面去思考。

 

‧僧伽老化問題日益嚴重

   以我個人在佛教界的這段期間所知道的,佛教僧伽的老化問題恐怕要比社會上一般人的老化現象還要嚴重。台灣的佛教界目前已經有嚴重的斷層問題,一些從大陸過來的老法師和台灣本地的老法師,他們已經都六、七十歲了;而年齡在三、四十歲的出家法師也很多,但是年齡層在四、五十歲的法師卻比較少,這種現象其實與整個國家動亂、社會變遷都有很大的關係。台灣目前的出家法師中,以二、三十歲或是四十歲左右的法師為最多,但再經過二十年之後,大家都已經年老力衰了,到時後又該如何接引後輩呢?中國人的思想觀主要還是以儒家思想為主,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未來在家眾出家的障礙應該是會越來越多。出家一事在中國人的觀念裏是不容易被接受的,更何況現在的出生率已慢慢降低,每個家庭大概都只生一個至二個孩子,所以肯讓孩子來出家的人可能已是少之又少了。因此在未來,佛教新血輪要加入僧團的人數就不會像現在那麼多了;而且就算有人想要出家也沒因緣了,因 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種傳宗接代的觀念是歷久彌新的,這使得教界僧伽年齡分佈不均的現象將會日益嚴重。未來整個僧團的走向,將不再以叢林體系為主,取而代之的是精緻化、小而美的道場。大道場僅有少數僧眾,光是在清潔工作上就必須花上一整天的時間來做,如此一來,如何有時間去推動各種法務呢?

 

 ‧僧伽安養制度有待推動

   現代人受工商業發達、社會型態改變的影響,家裏面如果有一、二位老人,子女往往在沒有時間照顧的情況下,只好把他們都送到安養院去,而且家中的老人亦不像農業時代那麼有權威、有地位。僧團當中也不免有這種困擾,但是我們不太可能將病僧、老僧都送到安養院,和一般世俗人住在一起,出家人畢竟有種種戒律的規範。試想一個僧團,假設以十人為例,若有二位病僧,整個僧團在運作上將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因為光是輪流照顧他們就沒有時間做其它事了,何況是僅有四至五個人所組成的僧團?

   最近我找過很多法師談論這些問題,有部份的法師認為現在的醫療資源很豐富,安養方面應該沒有問題。我想我個人也許沒問題,經常在弘法利生的法師也沒有問題,受很多居士所護持的法師更沒問題,但是絕大部份的僧眾卻有問題。如果僧眾想在未來避免面對這些問題的話,是否就要趕快存錢?當然,這種風氣一旦養成,僧眾就不像僧眾了,有鑑於此,我們需要成立一個能夠解決僧眾醫療、安養等問題的僧伽醫護基金會,針對僧伽長期存在的問題做一個長期性的思考與規劃;在此之前,我們必須學習並汲取經驗,以便未來能因應這樣的需求。所以未來整個僧團,不管是寺院本身或是老人問題,老、病都是構成寺院能不能健全運作的關鍵因素。

   為什麼我們現在要積極推動基金會的成立?因為即使現在大家都很富裕,卻難保台灣的經濟是否能一直維持下去,就算可以,但是老、病、死的問題並非是光用金錢就可以解決的,這已經關係到身心、精神上照顧的層面,這些問題必須要由專業人士來處理,絕非像一般修行人所說的,要看開、隨緣。佛法不離世間法,在菩薩行者的立場上,不是要求對方要看開,而是在於如何付出關心去照顧病患。

   既然未來僧團會有這些現象產生,僧伽醫療的發展便刻不容緩。從僧伽醫護基金會的立場來看,我個人認為未來僧伽醫療應該從兩個方面去著手,一為全面性之問題,一為個別化之問題。

   首先我們必須要了解,僧伽醫護基金會即使再有大的財力,也無法對全國每一位僧伽負責,因為基金會的主要任務,在於把適合僧團的養護制度推動到每一個僧團裏面。歸納來說,第一個全面性的問題就是僧伽醫護基金會除了要有更多專業醫師及護理人員,乃至行政上的工作人員加入之外,也需要有出家法師的參與。因為有的人員並不是很了解僧團的內在結構,所以最好結合不同領域人才的能力,共同研擬出一個比較恰當且如法的僧伽安養制度。目前台灣各道場中,能夠有系統的建立安養制度、醫療制度的並不多,這是因為大眾都還沒有想到老年人口的問題,所以僧伽醫護基金會不光是做僧伽義診的工作,最重要是要為僧團研擬出一個適當的制度,並將這樣的一個思想、制度推廣出去,讓僧伽醫療問題回歸到各道場去解決,這是僧伽醫護基金會的一個重要任務。

   另外,希望基金會在未來能夠提供一筆經費,邀請一些比較專業的醫療人士長住在大僧團裏面,針對不同出家年限的僧伽,乃至整個僧團的運作、飲食 、環境做一個實際的調查,規劃出各個道場未來生活及醫療應走的方向。這已不是片面之詞,雖然這個工作到現在都還沒有人做,但我相信像這樣一個醫療制度如果能推廣到各個道場的話,應可為大眾所接受,所以對於未來僧伽醫療的展望,我希望能在這方面能有所提昇。

   至於個別化的問題,由於我們沒有辦法承擔所有出家眾的問題,可是我們至少可在有限的醫療資源裏做適當的抉擇,協助一個真正需要協助的人,使他們得到適當的照顧。當然,我們可以舉辦義診來解決出家人看病不便的問題,但如果有些出家人得了長期的慢性病,或是重大疾病乃至癌症等疾病,在一般僧團中,他們比較不容易受到周延的照顧,諸如此類的問題,我們如何因應並尋找解決之道?這是我們當前必須用心思考的。

   南傳國家早已有專職的僧伽醫院,未來台灣能不能成立類似的僧伽醫院,在法令上能否通過是一回事,不過我相信只要有醫院願意做的話,應該可以規劃出一個專門讓出家人看診的部門,相信很多有特殊病狀卻不適合到一般醫院看診的僧伽,便可到這裏接受治療,同時也可得知一般僧伽比較容易得到哪些疾病。此外,我們也希望能夠成立僧伽安養院,這都是我們未來要做的事。現在台灣有很多的老人醫院,卻缺少專屬於僧伽的老人醫院,我也不希望年老的出家人在進了老人醫院之後就在那裡等著往生,佛教的僧伽安養院,應該是一個修行和養護相結合的地方,進安養院的僧伽應該是在經過適當的挑選以後,院方能夠配合他們個人的修行做適當的照顧。

   我們當然沒辦法照顧所有年老的僧伽,所以應該把問題點回歸到常住去。但是有些一心為僧團、為佛教奉獻的僧眾,當他們連能幫助自己老年安養和善後的能力都沒有的話,我們在能力所及的範圍裏,確實需要給他們一些幫助。有關僧伽臨終處理的問題,我希望能培養僧團對於往生的認知以及對後事處理的正確態度,固然有一些善後工作仍必須要做,這對一個比較有規模的僧團而言應該沒有什麼問題,但對一個閉關靜修的法師來說,此問題則需進一步處理了。

 

‧僧伽也需要心理輔導

    對一個剛離開世俗環境進入僧團的出家人來說,不管他在出家之前對於僧團的認識有多少,畢竟「牆裡牆外」是不一樣的,所以一旦出了家,難免會有一些心理上的問題,或是在修行上、道場生活上乃至其它方面的問題需要輔導。教內現在只有專為居士所成立的「觀音線」,至於輔導出家眾的專屬機構,要具有正知正見的,並對出家生活環境以及出家人的戒律問題、出家人的道場生活困擾和人際關係的問題等等,這些問題似乎只有我們出家人知道,所以我們也必須成立這樣一個心理諮詢的管道,因為僧伽心理上的一些問題如果能夠事先做適當的引導的話,那麼很多問題都可以防範於未然。

 

上大下航法師簡歷:

‧福嚴佛學院院長

‧新竹佛教會理事長

‧財團法人僧伽醫護基金會副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