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醫學防治身心靈疾病的研究(七)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twitter  

佛教醫學防治身心靈疾病的研究(七)
主要治療方法——斷食療病

(二)斷食療病

斷食,即為祈願或成就修行,而於特定期間內斷絕飲食。印度自古即行斷食法,本為瑜伽派或其他苦行外道行法之一,而後佛教亦採用之,尤其密宗之修秘法者,為表示誠心及保持身體清淨,皆實行斷食,以避免諸穢物。

斷食可療病,其種類有很多,有斷鹽分之鹽斷、斷食穀物之穀斷、唯食果實之木食等。斷食療病法是啟動自身自癒能力的療法之一。

佛教醫學的斷食療法來源於古代印度的醫學傳統,根據義淨大師在《南海寄歸內法傳》中的記載,佛教斷食療法是一些疾病早期嘗試性的治療方法,如若斷食不能奏效,再考慮其他治療方法。如本書記載「凡候病源旦朝自察。若覺四候乖舛,即以絕粒為先。縱令大渴,勿進漿水。斯其極禁,或一日二日,或四朝五朝,以瘥為期,義無膠柱。」義淨大師認為,有些疾病,患病後不宜馬上吃藥,可先斷食幾日再說。唐代玄奘法師對斷食療病也有相同觀點,如《大唐西域記》中記載「凡遭疾病,絕粒七日。期限之中,多有痊愈。必未瘳差,方乃餌藥。」

斷食療病也是中醫治病的一種方法,俗語講「百病以減食為要」,即說明了它的重要性。《傷寒論》有專門的一篇論述「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篇名曰「勞復」,實則也講到「食復」,如第398條條文曰:「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差,人強與穀,脾胃氣尚弱,不能消穀,故令微煩,損穀則愈。」說明人在生病之時,中焦脾胃氣弱,機體需要暫時關閉進食消食的機制以集中精力進行自癒反應,因此減食或斷食是護胃氣之舉,是人體自我保護、自我恢復的重要階段。

斷食療法對於宿食積滯、便秘、熱病、頭痛、痰廕填胸、癰痤等疾病均有效果。斷食時間的長短因人而異,不必墨守成規。它適應于修行之人、生病之人以及健康之人。現代社會存在的肥胖症、腹脹腹瀉等消化系統疾病、內分泌失調、心血管疾病及神經官能症等疾病,有規律地斷食或減食治療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一定要講究方法,量力而行,適可而止。如果身體無病,則不要長時間地強迫斷食,否則方法不當,會很危險。

附:辟穀(摘自網路)

辟穀,古代養生術語,是避食由不純之氣所長成之穀類,又稱卻谷、斷谷、絕穀、絕粒、休糧等。辟穀幾乎是道家的專用術語。佛家的斷食療法與道家的辟穀療法,雖然稱謂不同,但有著相同的內涵:即通過一段時期的不食人間五穀雜糧,令胃腸乾淨,身心清淨。辟穀期間,並非一定絕食,可以喝水和吃一些天然的食物,主要是吸收自然精華的能量。如唐代醫家孫思邈的《千金翼方》中專門記載了「辟谷」一章的內容,書中就介紹了許多辟穀期間可以服食的食物,如茯苓、松柏脂、松柏實、黃精、五精酒、白術酒、枸杞酒、雲母粉,乃至服水之法等等,並且還詳細介紹了上述食物的製備方法與服用方法,可謂內容詳備。辟穀狀態下,由於身心放鬆,人體細胞處於「缺食吸氣」的狀態,如此人體與自然氣相通,會加速細胞與外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充分吸取大自然的宇宙真氣(能量),令潛能得以開發,智慧得以開啟。而且辟穀還可降低體溫,減緩人體脈搏跳動的次數,延緩衰老。由上可知,辟穀能使機體得到全面的清潔,腸胃得到調節和休養,進而使心靈得到清淨和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