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部分 佛教醫學防治身心靈疾病的研究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twitter  

第四部分 佛教醫學防治身心靈疾病的研究

一、疾病治療概況

(二)外科的治療

外科的發展和治療方法,在古代的印度已經比較發達,這大概主要歸因於當時外科領域有一位傑出的僧醫耆婆。佛典記錄了耆婆所做的許多外科手術的實際情形。當時外科手術使用的醫療器具,比如手術刀、剪刀、鑷子、鉗子、針、探針等絕大部分與現在的外科器具基本相同。這足以說明當時的外科醫學是很進步的。更令人讚歎得是,許多今天認為很困難的手術,或需要純熟技術的手術,在當時竟然能夠獲得成功,比如痔瘺手術的實施、開腹術、腸閉塞手術等疾病的外科治療方法、創傷性疾病的手術療法,乃至於開顱術的成功操作等等,這些足以說明佛世時期,外科治療的水準已經比較進步和發達了。

對癰、痤、瘡、癤等疾病的外科治療法,律典中也有記載。比如生瘡,用手術刀割開,或塗抹藥劑,或洗滌,用於洗滌的藥劑有鹿澀散、細末柔軟散等許多種,只是無法得知這些洗滌藥劑的具體組成藥物。但是總體來講,古代印度的佛教醫學,以耆婆為中心的外科醫學,不僅凌駕於當時醫學的一般水準,而且也有令人讚歎的水準和進步。這種進步的外科醫學、麻醉方法以及手術療法,後來很輕易的傳入西洋各國,成為西洋文明發達的原動力。需要說明的是,從佛教教義與戒律的角度講,佛教其實並不提倡手術療法,只有在疾病無法通過藥物治療的情況下,才會考慮用手術的方法。如果選擇了手術治療,佛教也盡可能回避刀子的使用,而代以其他手術方法,這些在《十誦律》、《四分律》中均有相關的記載與說明。對於人體的隱晦之處,若有癰、痤、癤等病變,則「當令同和上阿闍梨擿破」。佛教對於外科手術的謹慎做法既是符合教義與戒律的需要,同時,客觀上也能減少病患的痛苦和手術併發症的發生。

(三)婦產科的治療

關於婦產科疾病的治療,前文提到鐮倉時代寫成的《產生類聚方》一書,記載了許多婦女獨特的疾病及治療法,本書僅上卷所引用到的佛經就有《尊勝儀軌》、《壽命經》、《不空羂索經》、《准提陀羅尼經》、《大集經》、《本願藥師經》、《大佛頂經》、《摩訶止觀》、《俱舍論》等六十餘種,可謂涉獵廣泛,其中涉及的內容包含生產或婦女病的知識、如何生男、如何安產、如何治療痛經、經行不止等。還包含如何處理逆產、橫產等異常分娩,胞衣不出、產後腹痛等治療方法。《高僧傳》有一則治療難產的案例,如「于法開,不知何許人……嘗乞食投主人家,值婦人在草危急眾治不驗,舉家惶擾。開曰:『此易治耳。』主人正宰羊,欲為淫祀。開令先取少肉為羹,進竟,因氣針之。須臾羊膜裹兒而出。」根據記載可知,婦人難產,於法開以針刺破胎膜,使羊水流出,難產病症消除。其所用之法是人工破膜法,現代婦產科學一種簡便而又常用的手術方法。

此外我們還看到,釋尊在多處經典中告誡不可墮胎,釋尊對這種行為深感痛心,將墮胎視為罪惡不人道的行為,極力防止。可見,對於婦產科疾病的治療,佛教醫學既重視常規的藥物療法,也重視人倫道德及佛教理念法的實施,讓人們從心處起修與治療。

(四)小兒科的治療

在佛教醫學的相關典籍中,《囉嚩拏說救療小兒疾病經》是一部比較「純粹」的關於兒科疾病治療的醫藥著作,針對不同時期幼兒的疾病,給出了不同的治療方案和藥方,具有一定的醫學價值。這部佛典認為小兒與成人不同,從初生到12歲之間,由於神氣還沒有充足,容易受到12種「曜母鬼」的干擾、驚嚇,引起各種疾病乃至死亡,為保護小兒不得病或使其生長,除了應用相應的藥物,還需要持咒作法。經中採用的敘事模式基本上是:什麼時間易得什麼病,是什麼因素造成的,病狀如何,使用何種藥物及怎樣使用,念什麼咒語,怎樣作法祭祀,等等。佛經中除了介紹一些治療小兒疾病的方法,還介紹了養育小兒的方法,以使其健康順利的成長。在《四分律》中,記有嬰兒的養育法,如請來各種奶媽分別給予不同的任務,擔任幼兒的教育。乳母有好多種,比如肢節乳母是按摩嬰兒的肢節或旋轉,使其手腳能夠正常發育的乳母;洗浴乳母則是管理嬰兒的洗浴,以及衣服、尿片的更換清洗;遊戲乳母,顧名思義,即陪同嬰兒玩各種遊戲,使嬰兒感到快樂的乳母;與乳母即餵奶的乳母,等等。根據佛典的記載,我們可以推測,兒科學在佛世時期的發展,已經比較普及和進步了。

(五)眼病的治療

印度佛教醫學中,眼科治療技術(包括手術治療)是很發達的,現存佛教典籍中存有許多治療眼疾的藥方,以及眼科手術器械類名詞和手術情節的記載。眼病的治療方式,有許多種,如佛經記載「彼眼醫者與種種治,或吐或下,或灌於鼻,或復灌下,或刺其脈,或令淚出」、「彼比丘有眼患,受師教,應嗅缽曇摩花。時,彼比丘受師教已,往至缽曇摩池側,於池岸邊迎風而坐,隨風嗅香。」以上是幾種治療眼病的特殊方法,體現了治療方法的整體性與靈活性,也提示聞香有治療眼疾的作用。佛經還記載了許多治療眼疾的方子,如《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治病合藥經》曰: 「若有人等患眼精壞者,若有清盲暗者,若白暈赤膜無光明者,取訶梨勒果、菴摩勒果、鞞醯勒果,三各一顆,搗破油下篩當研。時唯須淨護,……即得精還明淨光盛。」又如唐代寶思惟譯的《觀世音菩薩如意摩尼陀羅尼經》曰:「爾時觀世音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復說眼藥之法成就最上。若有用者即得成就決定無疑。摩那叱羅、雄黃、迦俱婆婆樹子汁、紅蓮花、青蓮花、海沫(一名海浮石)、牛黃、欝金根(一名黃薑)、小柏根、胡椒、畢撥、乾薑,以前件藥,並搗研為極細末,以龍腦香、麝香和之,誦心咒一千八遍,隨心咒一千八遍,誦根本大咒一千八遍,以手取藥觸觀世音菩薩足,即塗眼中已所有眼病,乃至有目青盲、胎努肉,悉得除差……。」《十誦律》還記載了一種治療眼疾的簡便方法,如「佛言,聽嚼楊枝有五利益:一者口不苦,二者口不臭,三者除風,四者除熱病,五者除痰癊。復有五利益:一者除風,二者除熱,三者口滋味,四者能食,五者眼明。」

以上內容說明,通過內服、外敷、聞香、誦咒等直接或間接的方法,均有治療眼科疾病的作用。此外,《大般涅槃經》中還有「金針拔障術」的記載,這項技術後來在中國得以繼承和發揚。比如現代著名的中醫眼科學家唐由之先生,曾因親眼看到眼病患者之多,其狀淒苦,而毅然下定決心,立志銀海探驪,濟人於盲瞽。後經石瓢僧人推薦,拜師陸南山,攻讀岐黃書,鑽研龍木術。在繼承和發揚中醫眼科金針撥障術和睫狀體平部的手術切口研究方面成就突出,發明了白內障針撥套出術,為中醫眼科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在國內外享有盛譽。而這種先進的眼科技術實源自幾千年前的印度眼科醫學。

本文刊登於《僧伽醫護》第106期